交大在臺建校一甲子校慶特展-交大人的冠冕

特藏組 吳玉愛 撰文
從花環、頭飾到鑲有寶石的王冠,都屬象徵榮耀的冠冕。但另有一種無形的冠冕,更能世代傳承無法朽壞,例如交大人特有的團結友愛與飲水思源之精神。交大在臺建校一甲子校慶特展-交大人的冠冕,我們以七大主題300餘件珍貴文物與史料,呈現交大人愛國愛校之情操,及在台復校之篳路藍縷,願此種精神冠冕為社會所羨並學習。以下為展覽介紹:

主題一、因應國家實業建設而生的交通大學

1895年甲午戰敗,清廷割讓台灣予日本,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有感「興學樹人」乃當務之急,於1896年創設南洋公學於上海,此即交通大學之前身。南洋公學(滬校)初辦時期,歸郵傳部管轄,初設師範科及高等預科等。光緒三十年後,添設商科、鐵路科、電機科及船政科。民國元年滬校易名為「上海工業專門學校」,改鐵路科為土木科,並增設鐵路管理科。觀其脈絡,南洋公學從創校初期便往實業教育發展,所培養之實業人才,在中國現代化歷程中扮演積極且重要之角色。

民國10年,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公綽,將交通部所轄滬校、唐校及平校,合併成為交通大學,以培植更多高級人才。民國15年後,交大設立工業、經濟、電信研究所,使中國交通工程與技術漸趨標準化。民國26年抗戰軍興,交大校友堅守鐵公路及航運界等崗位,致力國家建設。民38年後,約有一千名校友隨國民政府來台,對台灣經濟建設貢獻鉅大。

展品舉例:


湖南楊家灘唐山工程學院‧民27年抗戰遷校時同學合影。

主題二、抗戰鐵路與交大人

交大在臺建校,是以電子學門起家,但在前清至民國初期,交大係以鐵路、採礦等為主要科系。民國二十年之前,山西軍閥閻錫山組織兵工築路,交大校友即參與不少,例如段品莊、孫源楷學長於同蒲鐵路。另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曾養甫,推動興建輕軌的杭江鐵路,任用交大校友杜鎮遠為工程主持,侯家源副之,該路後來於抗戰前擴建為浙贛鐵路,對抗戰有巨大貢獻。

抗戰時期,民初以來交大滬、唐、平三校所畢業的鐵道人才,正好趕上主持國家建設。抗戰前後幾條事關國脈的鐵路及橋樑建設,亦幾乎全是交大師生扮演重要角色,例如淩鴻勛負責修築粵漢鐵路,橋樑專家茅以昇興建著名的錢塘江大橋。民國二十七年徐州會戰,交大校友齊集徐州調度如劉鼎新、傅達等,津浦路車務段長修城學長表現英勇,陪同川軍死守滕縣。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亦大力於西南修築新路,侯家源、孫中和、陳樹曦學長等皆參與了黔桂、湘桂鐵路之修築與養護工程。學長們隨國府來臺後,任職臺鐵及省交通處等,對推動鐵公路現代化及十大建設貢獻卓著。

展品舉例:

孫中和學長(左)於湘黔鐵路,約1937。孫中和(1910-2010),民22年畢業自交大唐山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,歷任湘黔鐵路工程師、台灣鐵路局副局長等。

錢塘江橋/茅以昇著,1950。此書原稿為茅以昇主持錢塘江橋興建工程陸續書寫之報告。錢塘江大橋於民26年9月26日完工,為阻擋日軍進逼,茅以昇獲政府指示於民26年12月23日親自炸毀大橋,該橋只運作了89天。

主題三、以愛、以誠奉獻國家社會的交大老校長-淩鴻勛先生

淩鴻勛,字竹銘,廣東番禺埔屬人。宣統二年(1910)以官費生考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(南洋大學、交通大學前身),民國四年,先生以第一名成績畢業,由交通部派送美國費城「美國橋樑公司」實習進修。民國六年,先生與張貽治、陳體誠等人在紐約發起組織「中國工程師學會」,並擔任董事,其後連任該職三十年。民國七年先生返國,任職交通部及京奉鐵路。 

民國十三至十六年,先生正式執掌交大,雖為當時中國最年輕之大學校長,卻以穩健之風維持動盪時局下的學校運作。先生離校退職後,全心投入中國鐵道建設,先後主持隴海、粵漢、湘桂、寶天鐵路等建設,貢獻卓著,被譽為繼詹天佑之後的「中國鐵道聖人」。先生隨國府遷臺後,除擔任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,更協助推動交大在台復校。民國四十七年交大復(建)校後,先生除號召旅外學人返國任教、對外募捐圖書儀器等,更陸續主持實驗館、圖書新館及學人村等之興建募款,奠定交大發展基礎。今日交大校園內之「竹湖」、「竹銘館」等,皆是以先生之字「竹銘」命名,以感戴其對母校之貢獻。

展品舉例:

淩鴻勛先生擔任隴海鐵路工程局長,沿路考察(民國十八年,三十六歲),1929。

主題四、交大在台復校的最大力量-團結的校友

民國五十年,擔任電信總局局長的錢公南學長,為交大爭取到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,除購置圖書儀器設備外,並延聘專家七人來校任教,陸續協助本校建電子計算機中心、微波通信、高真空管實驗室等。從民50年至62年間,主司計畫的朱蘭成學長每年在交大至少待上半年,並協助成立課程規劃委員會與實驗規劃委員會,為交大電子科技之研究奠下深厚基礎。綜觀交大在臺復校能夠成功的三大因素:(1)校友積極復校的意願,(2)由淩前校長協助主持,(3)決定電子科學的發展方向。而交大人的團結及與母校間的合作,一直是支持交大前行的最大力量。

民國四十五年交通大學創校六十週年紀念大會,旅美校友趙曾珏學長等致電交大在臺同學會,建議交大在臺復校並創設電子研究所,獲與會校友及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一致支持。民國四十六年十月,行政院准由教育部先行籌備,並聘請淩鴻勛擔任籌備處主任委員,李熙謀為副主任委員,柳克述、錢其琛、唐君鉑、黃煇、徐恩曾等人為籌備委員。十一月,同學會發起籌建校舍募捐運動,以募集新臺幣壹佰萬圓為目標,在臺校友以班級分編為卅三隊,分頭並進,各盡所能,最後募集總額超過原訂目標一倍以上。四十七年六月一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,四十八年初夏第一座校舍於新竹博愛街落成,全部建築經費新臺幣叁佰萬元,除美援經費補助壹佰萬元,另貳佰萬元均由同學會捐款而來。 

展品舉例:

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紀錄,1958。新竹縣政府撥地、交大同學會捐款情形等。

蔣經國先生參觀交大雷射實驗室,1966。1960年代,王兆振學長熱心返台指導,協助交大建立雷射實驗室。左起:王興宗、王兆振、蔣經國、方賢齊。

主題五、始於路藍縷,終需邁向偉大-歷任校長的辛勤耕耘路

民國47年交大在臺復校,李熙謀先生出任第一屆所長(校長),在人力及物資均極艱困下開啟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,陸續設立電信電子研究中心及微波、雷射、半導體等實驗室。民56年交大奉准改制工學院,經鍾皎光院長多方爭取始擴大校地並增設電子研究所博士班。民58年劉浩春先生出任院長,充份發揮苦幹實幹之精神,拓展校地與校舍興建,但也因辛勞過度於民61年辭世。盛慶琜教授接任院長後,以弘大之格局,徵收光復校區土地並積極規畫新校區。民67年交大恢復為完整大學,郭南宏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長,帶領師生遷至光復校區並全力建設。 

阮大年先生於民76年繼任校長後,積極籌設人文社會學院。鄧啟福先生於民81至87年間出掌交大,任內完成人文社會科學院之設立。張俊彥先生於民87至95年擔任校長,一心打造交大成為「台灣的MIT或Stanford大學」。吳重雨校長治校雖僅四年(民96至100年),卻一秉謙沖本性與務實態度,以帶領交大成為國際頂尖大學為目標。民100後,吳妍華博士(1948-)出掌交大,為交大創校以來首位女校長。吳校長以其優異之生醫背景,結合交大之電子、資訊、半導體等強項,宣示帶領ICT產業邁入跨領域生醫工程產業。民104年,張懋中院士返國接下校長重任,對內建立以人(師生)為本的辦學文化和措施,對外積極進行國際化,目前本校已與全球260所大學締結姐妹校。

展品舉例:

郭南宏校長與王安博士合影於愛校區圖書館"捐贈臺幣壹萬元以上芳名錄"石刻前,1987。王安學長(左),當年捐贈美金壹萬伍千元予母校交大。

殷之浩學長捐贈思源基金會伍仟萬元支票影本,1994。民83年殷之浩先生病危,決定捐贈五千萬元予母校交大,「浩然圖書資訊中心」之命名便是為紀念殷學長對母校之貢獻。

主題六:邦家之光-中央研究院院士與交大人

民國十七年,國民政府於南京成立中央研究院,民國三十七年選出第一屆院士,並於同年九月在南京舉行第一次院士會議。自民國三十七年迄今,出身本校或曾任教本校的中研院院士,至少有三十位。例如第一屆的淩鴻勛、茅以昇,第二屆的林致平、朱蘭成及第十二屆的傅京孫院士。淩鴻勛院士對新竹交大建校出力甚多,朱蘭成院士則協助母校成立半導體實驗室。近十年來張俊彥、吳妍華、張懋中三位院士相繼出任交大校長,充份發揮所學,以卓越眼光帶領本校向上發展。

展品舉例:

中央研究院院士談話會,1954。1949國共分治,院士來台者僅9位,因人數不及全體院士之1/3,依法無法召開院士會議,僅能先以談話會形式共商院務。淩鴻勛院士(左三)。

協助交大成立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的傅京孫院士。傅京孫院士(1930-1985),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,民73年傅京孫出任交大電資中心首屆主任,民74年5月返台前夕,因心臟病發驟逝美國,留予交大人無限追思。

主題七:歷任校長肖像油畫與盛宣懷南洋公學奏摺

展出藝術家林授昌老師所繪之交大歷任校長肖像畫十三幅,見證交大之薪火相傳。此次亦獲故宮博物院協助,輸出展示交大之父盛宣懷創辦南洋公學奏摺,一窺本校歷史之淵遠流長。

展品舉例:

盛宣懷先生(1844-1916)肖像。盛宣懷為晚清著名實業家,交大前身「南洋公學」創辦人。1870-1910推動航運鐵路電報礦冶等實業,1896年創立南洋公學於上海,1916逝世享年73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