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,我們畢業了!

特藏組 吳玉愛 撰文

       蟬聲高唱的六月天,圖書館前廣場總會傳來畢業生合影的歡笑聲,不論是帶點離情,抑或滿懷希望迎向未來,總在快門按下的瞬間化為一種永恆。交通大學創校迄今已一百多年,上演過無數次的畢業典禮,發展館特藉本期電子報,與讀者一起回味昔日留影,並感受交大人無所不在的凝聚力…

圖一、南洋大學校門
交通大學的前身為上海的「南洋公學」,創立於1896年,後改稱為「上海高等實業學堂」、「上海工業專門學校」、「南洋大學」等(滬校,圖一),1921年交通部合併滬校、唐山工業專門學校(唐校)及北平鐵路管理學校、郵電學校(平校),正式成立為「交通大學」。

圖二、交通部南洋大學1926級畢業合影
正中央為淩鴻勛老校長,畢業於南洋大學土木系,27歲時代理校長,31歲正式接掌校長(1924~1927),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。1957年淩校長擔任交大電子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委員,是交通大學在台復(建)校的重要推手。

圖三、國立交通大學1936級畢業合影
1930年代,交大開始招收女學生,1937年「交通大學」改隸教育部,稱為「國立交通大學」。當時學生人數很少,全校不滿一千人,但素質非常高,因中國各省傑出優秀之高中生都爭相報考這所全國頂尖的理工大學,圖三已可見到不少清秀佳人了…。

圖四、滬校民十九級捐建之「飲水思源」紀念碑
滬校1930級畢業生,爲感念母校培育之恩,1933年於上海交大校園修建噴水池並鑄立「飲水思源」紀念碑(圖四),自此飲水思源逐漸成為交大人的精神象徵,「飲水思源碑」也成為日後兩岸五所交大的標誌建築物之一。

圖五、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

圖六、1960年電子研究所第一屆畢業典禮,淩鴻勛老校長蒞臨致辭。
1958年,交大在台復校並成立電子研究所(圖五),第一屆碩士班招收20人,於兩年後完成學業,郭南宏前校長及鄧啟福前校長,均為電子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。

圖七、1965年電子研究所第六屆畢業典禮,教育部長黃季陸蒞臨致辭,旁坐者為李熙謀所長。
李熙謀先生為交大在台復校後首任所長(校長),一肩挑起繁重之行政事務,尤其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之實施,造就了日後交大於電子、電信業之成就。今日竹湖旁的「振吾亭」,便是以李校長之字號命名,以紀念其對交大之貢獻。

圖八、1965年電子研究所第六屆畢業合影
李熙謀所長端坐中央,一旁為淩鴻勛老校長,交大的校訓「知新致遠,崇實篤行」,便是淩校長於1974年頒訂的。

圖九、1967年電子研究所電晶體訓練班廿一期結業合影
交大復校初期,獲聯合國特別基金補助設置訓練研究中心,舉辦各項短期訓練班供在職人員進修,如電子計算機訓練班、微波通信訓練班等。即便後來計畫結束,電子所仍承擔此項工作,持續開辦各種短期訓練班。

圖十、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

圖十一、交大工學院畢業生校園巡禮
在物資困乏的年代,能受大學教育是多麼難得之事,在告別這所頂尖大學前,當然要有樂隊前導,熱鬧一下囉!

圖十二、1968年交通大學工學院畢業典禮,鍾皎光院長致辭期勉畢業生。
1967年,電子研究所改制為工學院(圖十),鍾皎光先生為改制後首任院長,不但積極擴充校地,更發動師生及校友捐獻實驗館及圖書館等,為交大日後發展奠下深厚基礎。

圖十三、1968年工學院畢業典禮,電子研究所陳義揚代表畢業生致謝辭。
陳義揚先生畢業自交大電子研究所57級,赴美取得杜蘭大學博士學位,歷任交大教授、教務長及空中大學校長等職,作育英才無數。

圖十四、1968年工學院畢業生於竹銘館前合影
1964年,交大增設電子工程系及電子物理系,係本校大學部之始,1968年,已有第一屆畢業生,此時電子研究所畢業生也邁入第九屆了。照片背景「竹銘館」,為交大第一棟校舍(建於1959年初夏),建築經費來自美援及交大同學會之捐款。

圖十五、1969年交大工學院畢業典禮,樂隊前導,離情依依…。
照片中的樂隊,看似來自鄰近的國中。有不少交大人,回憶大半求學生涯是在學府路上度過的,國中、高中、一路延伸至博愛校區…。

圖十六、1970年交大工學院畢業典禮,劉浩春院長為畢業生撥穗。
劉浩春先生於1969年接任工學院院長,除積極徵收鄰近土地以擴展校區,並大力興建校舍與增設系所。1971年先生擔任大專聯招主任委員,積勞成疾,不幸於1972年辭世,留予交大人無限哀思…。

圖十七、1975年6月29日,交通大學舉行63學年度畢業典禮暨淩鴻勛先生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典禮。
盛慶琜院長與畢業生合影於竹銘館前,盛院長治校時期(1972~1978),極重視社會與人文學科涵養,期望以理工見長的交大學生能朝向多元化發展。

圖十八、畢業典禮三巨頭,1975年6月29日。
獲頒交大名譽理學博士學位的淩鴻勛先生(中),與當時的教育部部長蔣彥士先生(左)及盛慶琜院長(右),留下珍貴難得的溫馨畫面。

圖十九、就要揮別-淩鴻勛老校長率工學院畢業生,作校園巡禮…。

       1920~1970,每一世代的交大人都有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。「畢業」不是告別,反而是愛校、愛社會無形力量的延伸,就如30年代,滬校校友奠立了「飲水思源」之精神。又如50年代,淩鴻勛老校長及一群海內外老校友,為新竹交大建校所做的努力,相信熱情、團結早已是交大人身上的印記…。親愛的同學,祝福你們~